
铜牺立人擎盘
李卫
山西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。春秋时山西属晋国,故简称晋;公元前453年,韩、赵、魏三国分晋,故又称三晋。春秋战国时期山西的青铜器铸造业很发达,技术水平相当高。1956年在山西侯马牛城古村发现重要铸铜工场遗址,面积约20万平方米。遗址中出土有熔铜坩埚、铜锭、铅锭及大量泥范和铸铜工具。泥范总数达3万余块,其中有纹饰范1万余块,可辨器型的有1000余块,可复原百余套铸型,包括鼎、豆、壶、簋、匜、敦、鉴、匕、铲、钁、斧、锛、刀、剑、镞、钟、镜、带钩和货币等。泥料主要取自本地,经拣选、淘洗、炼制等多道工序方可制范。铸型结构有两范成组,或三、四、五范合组,多者达十几范。铸造方法有浑铸法、分铸法及一型多铸法。从整个遗址看,当时铸铜业已有明确的分工。
1954年,山西长治分水岭发掘了一处战国墓地,共发现大、中、小型墓葬50余座,出土了大批铜器、陶器和玉器。长治地区,战国时称“上党”,是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。1965年再次发掘长治分水岭126号墓,又出土各种文物700余件,其中铜器包括鼎、豆、鬲、鉴、舟、敦、编钟、编磬等,而又以铜牺立人擎盘最有特色,最为精致。此器通高15厘米,牺长17.5厘米,盘径14厘米,重1.38公斤。牺体肥壮,竖耳,短尾,蹄足,形象逼真,身饰鳞纹、云纹和垂叶纹。牺背上站一女俑,束发垂肩,两臂前伸作合抱状,双手捧一圆柱,柱顶置一镂空圆盘,可随圆柱旋转。整个器物构思巧妙,纹饰精美、造型生动,工艺精湛,是战国青铜器的佳作。现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。(据人民日报海外版)
(来源:今日山西网)
网络编辑:梦瑶